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消费消费

城市烟火处 宜居新生活——安徽芜湖在推动城市建设和治理中不断改善民生

查看 小财 的更多文章小财2024-12-26【消费】68667人已围观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马荣瑞 常河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友艺 边张琰霆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万里长江自西向东奔流而下,在安徽芜湖拐了一个弯,然后转身北去。头枕江潮起落,卧听流水潺潺,便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居民的日常。

  这里,古今辉映、充满文韵:矗立江上的工业遗址,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星罗于街角的“口袋公园”,让居民“转角遇到美”;这里有“陶辛水韵”“赭塔晴岚”别样的江南景致,也有“15分钟服务圈”里熙攘的社区菜场和温馨的城市书房……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坚持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近年来,芜湖市在城市建设与精细化治理上双管齐下,助力高质量发展,不断改善民生,多个项目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宜居”成为这座城市的闪亮标识。

小朋友和家长在安徽芜湖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活动。资料图片

  综合治理服务一站式嵌入

  “姐妹们,休息好了,咱接着练起来!”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芜湖市镜湖区赭山中路的宜邻中心,在中老年文娱活动室里,教师蒋蒨珏正招呼20多名老年模特队学员练习。

  “退休前我是教‘小朋友’的幼儿教师,退休后则成了‘老朋友’们的老师。”蒋蒨珏笑着告诉记者,宜邻中心提供了宽敞的排练空间,加上区位交通便利,大大方便了老人参加兴趣班。

  从超市、菜场、理发店,到社区食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宜邻中心内,各类便民服务应有尽有,就连一些社区里难觅踪迹的衣物缝补、家电维修,在这里也能找到。

  “以前购物、办事要跑不同的地方,现在一个宜邻中心全解决!”市民宋女士刚把孩子送去宜邻中心文体中心上课,顺道就到一楼的电信营业厅办理业务。

  为改变公共设施碎片化、零星化、闲置化的状况,近年来,芜湖在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进行创新,推行城市规划建设与社区治理服务一体化模式,规划建设宜邻中心,将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在一处,以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功能品质。

  在芜湖市经开区的千岛湖宜邻中心,记者看到,这里有孩子们玩耍、学习的地方,有年轻人休闲、运动的场所,有服务群众一站式办事的窗口,还有缝补维修剪发的便民服务。

安徽芜湖,市民在赭山中路宜邻中心社区食堂购买饭菜。资料图片

  “宜邻中心遵循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在具体运营过程中我们按照三个‘三分之一’来布局业态。”芜湖宜邻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锦贤说,在宜邻中心,党群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医疗机构等占到三分之一;对养老、托幼、体育、食堂、家政服务等实施租金优惠,使其具有半公益性质,占三分之一;剩余三分之一业态则实行市场化运营。

  镜湖区赭麓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徐蕾告诉记者,该中心在2024年初将前台窗口搬到赭山中路宜邻中心,为周边居民提供退役军人事务、保障性住房租金补助等各项便民利民服务,“来这里办事的群众普遍反映比过去方便多了”。

  走进赭麓街道建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紧张忙碌着。“在这儿,居民可办理养老、低保、党组织关系转接等业务,跑一趟就能把之前需社区、街道两头跑的业务办完了。”建杨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邓爱荣介绍。

  “宜邻中心是一个生活服务和社会治理实体平台。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居民步行不超过15分钟,即可享受‘一站式’消费体验和生活便利。”张锦贤介绍,目前芜湖市开工建设宜邻中心21个。

  据了解,赭山中路的宜邻中心是芜湖首个对外运营的平台。自2024年1月30日以来,该中心已累计服务群众140万人次。

青弋江穿芜湖城而过。杨大伟摄/光明图片

  公共文化供给多举措保障

  12月15日,《“青白流光”繁昌窑遗址发现70周年特展》在芜湖市博物馆启幕,展出了100余件繁昌区博物馆、芜湖市博物馆馆藏的繁昌窑青白瓷文物,展览一推出就受到市民追捧。

  在芜湖,“下馆子”、进书房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冬日,走进芜湖市镜湖区的芜湖书房·镜湖书苑,前来购书、读书和查资料的人络绎不绝。“特别喜欢这里,不仅书的种类齐全,还安静舒适,环境好氛围好。”在书房二楼,记者遇到前来购书的杨女士,“一有空我就来逛逛看有哪些新书到货。”

  “镜湖书苑超1000平方米,藏书4.2万册,实现全市通借通还,店内少儿阅读区、自习专区、休闲区、多功能朗读亭等可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店长盛木花介绍。

  城市书房怎么建才能不断满足市民的多元文化需求?从2021年开始,芜湖在推进“芜湖书房”及“15分钟阅读圈”建设的探索实践中,积累起一条经验——开放共享、社会广泛参与。

  芜湖市委宣传部干部张蒂介绍,芜湖市通过利用既有公园配套用房、社区闲置物业、企业闲置场馆等进行改建,在盘活闲置资源的同时,解决场地来源;在运营模式上,芜湖城市书房由国有文旅企业、知名书店及私营文化企业等不同主体进行运维管理,切实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同时,芜湖还联合市作协、市文联及市共青团等单位开展“作家进书房”“艺术家进书房”系列活动。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也积极参与,师生志愿者纷纷走进城市书房举办活动。

  “从打造‘15分钟阅读圈’到建设公共文化空间,芜湖的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实现‘迭代式’发展。”芜湖市镜湖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丁恺说,从最初以读者为主要服务群体,到不断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作为公共文化空间载体的城市书房逐步实现功能叠加。

  据了解,芜湖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要求载体平台提供阅读分享、艺术展演、培训讲座、科学普及、文艺沙龙等七大类文化供给功能。其中,针对每项功能,每个城市书房每年开展专项活动不低于10场。

  截至目前,芜湖全市建成“芜湖书房”55个,接待读者超1000万人次,外借图书超100万册次,开展阅读活动超1.5万场次。

  当然,书房并非一建了之,政府主管部门会根据不同平台赋能情况评定等级。

  2024年以来,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会同芜湖市财政局通过考核对象自评、组织复核、现场评估、月度暗访测评相结合的方式,从空间布局、运营管理、阅读活动、服务效能等方面,对2022年建成运营的45个“芜湖书房”开展年度综合考核评定,评出27家“星级”书房。根据评定结果,市财政将予以一定的资金奖补,用于补助城市书房免费开放日常运营所需支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盘活既有空闲资源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同时,打造品牌、突出特色,进一步提升这些载体平台的‘自我造血’功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丁恺说。

  城市更新项目精细化打造

  蒲苇随风摆、青荇水底摇、杉树水中立、鹭鸟翩翩飞……即使在冬季,位于芜湖城北区域的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也不缺色彩和美。在芜湖人的智慧与巧手装扮下,这里不仅成为污水资源化利用和节约用水的典范项目,也为市民打造出一处家门口的绿色生活空间。

  在许多城市发展、建设及改造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边是遗留的碎片空间,另一边是绿化用地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2022年起,芜湖市将拆迁腾退地、闲置土地、街头转角和现有绿地等碎片空间打造为“芜小园·口袋公园”。

  穿行芜湖市区,口袋公园随处可见。在弋江路与北京路交会处,一座街角的小公园映入记者眼帘:香樟树、桂树,还有绿茵点缀其间,彩色游步道布设在园内。同行的芜湖市镜湖区城管局局长葛君告诉记者,眼前这座公园为芜小园·时雨园,前身是几年前市区轻轨交通建设遗留下的一块边角地,变身口袋公园后,方便市民休闲健身。

  把公园搬到市民家门口,居民开窗就看景、出门就见绿、转角遇见美。据了解,目前芜湖已累计建成开放“芜小园”123个,构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15分钟城市生活圈。

  在芜湖整体谋划、精细打造的城市更新项目中,除了“芜小园”这样的“小不点”,还有“腾笼换鸟”、产业转型留下的“大块头”。芜湖造船厂原址地块位于芜湖市中心城区,曾是芜湖主城中厂区面积最大,厂房、车间、制造设备、附属设施最多的工厂。

  拥有百年历史的芜湖老船厂“链接”着过去,也塑造着芜湖新的城市边界和中心城市形象。以滨江板块为重点,芜湖正在全力推进“老船厂—滨江公园—雨耕山—步行街—环赭山—环镜湖—堂子巷—古城沿线”8平方公里镜湖历史文化风貌整体更新,打造集工业遗址保护和现代城市发展于一体的城市更新典范项目。

  占地860亩的芜湖造船厂老厂改造建设项目于2023年6月全面启动。据芜湖滨江文旅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方友介绍,经过打造后的百年老船厂将华丽转身为包含滨江产业CBD、文化创意园区等复合功能布局的城市产业社区。

  行走在老船厂,笔直的船台、高大的吊机、锈迹斑斑的铁轨……一件件老物件仿佛诉说着芜湖工业的光辉过往。记者了解到,目前老船厂内保留了旧船体车间(涂装车间)、除锈喷丸房、木工金工车间、设备动力车间等14栋老厂房,以及大量塔吊、船台、码头。

  “在城市主城区取得大片‘净地’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尝试对老船厂既有建筑物进行功能和布局上的重新赋能。”站在老船厂船体组装车间环视四周,王方友告诉记者,这里即将被改造为一座公共艺术空间。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我们将秉持‘修旧如旧’原则,保留厂区老建筑外立面的历史风貌,并做到整体建设风格相统一。”芜湖滨江文旅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师李富强说。

  王方友介绍,实施更新改造后的老船厂项目将成为芜湖汽车产业文化的核心载体区,逐步引入汽车设计、研发等相关企业入驻。一面是历史,一面是未来——曾经承载着芜湖制造业百年风光的工业遗址,将成为融合现代工业文明与居民生活新范式的城市新地标。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20日 05版)

阅读剩余全文()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