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消费消费
工业遗产“潮”起来
小财2024-12-30【消费】72113人已围观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石永程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历史见证,是工业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全国各地许多旧厂房变身为新型文化空间,工业区变成文化新地标。
12月24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国家工业遗产大会上,业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激发工业遗产的活力。
在首钢园区,工业遗存风貌展现出独特魅力。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老旧工厂变文化地标
工业遗产如何有效利用?因地制宜,建工业博物馆是目前主流的选择之一。截至2022年,全国范围内共有700余家工业博物馆,从地域分布看,这些博物馆主要集中在工业较为发达地区以及老工业基地,成为展示城市工业文化的重要窗口。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要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鼓励设立省市工业博物馆,推动建设分行业、分区域工业博物馆体系等,为工业博物馆研究、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认为,工业博物馆要做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扬声器”、价值挖掘的“盾构机”、活化利用的“中央处理器”,加强工业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积极举办各类文物主题展览,利用自身学术资源优势加强工业史研究和工业文化研究,系统开展工业遗产的价值挖掘,打造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工业旅游线路。
北京市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朋表示:“我们积极支持企业对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工业遗产进行原真性保护,改造为国家级或市级的特色主题博物馆。比如,东直门的自来水厂被改造为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正阳门的火车站被改造成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这些工业遗产旧貌换新颜,为公众提供文化休闲好去处。”据李朋介绍,目前北京有工业主题类的博物馆76家。
盘活用好工业遗产资源,还可以将其改造为集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为市民提供文化旅游消费的新选择。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卢全国介绍,贵州在长征电器十二厂原址基础上打造了集三线建设遗产保护、文化休闲旅游、文化艺术交流为一体的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依托原贵州省生物药品厂,打造了贵阳1958文化创意园;利用万山汞矿的遗产资源,打造了4A级景区朱砂古镇,均取得亮眼的文旅成绩单。
北京首钢园区和798-751园区是工业遗产资源整体转型的成功案例。如今,首钢园区已成为北京文创产业的新地标;798-751园区成为引领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先锋标杆,每年举办约4000场文化艺术活动、行业论坛,前来打卡的中外游客达1100万人次,艺术创意为废弃厂区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力量活化工业遗产
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也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形式。企业、机构乃至个人的加入,为工业遗产注入了新动能。
广州电业局旧址(华安楼)如今已改造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强的电力综合展馆,今年还入选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党委书记李锐分享了他们的经验:“我们发挥央企带动作用,携手社会各界共同守护工业遗产。”他介绍,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体系化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四个一”专项行动,即一个专题讲座、一个专题展览,一次主题研讨和一系列口述历史纪录片,以此分享和传播工业遗产保护经验,带动更多企业参与到工业遗产保护的行动中来。
四川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认为:“在打造文旅项目时,不妨合理利用老建筑、老厂房。”重庆建川博物馆便是闲置的防空洞“涅槃重生”的成功案例。该片区前身是清末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西迁旧址,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所在地,现存防空洞50余个,2013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重庆建川博物馆便是利用其中的24个防空洞,打造了由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等11个主题展馆组成的新地标,整个博物馆宛如一座“抗战兵器库”,已经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内,兵工厂工人躲避日军空袭、在生产洞内生产兵器的场景让观众瞬间穿越到那个英勇抗日的年代。
工业遗产见证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和成就,蕴藏着中国人民的卓越智慧和珍贵记忆。大会上嘉宾们一致认为,应探索工业遗产的多元化有效利用路径,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博物馆、工业旅游、工业文化研学等新业态,让工业遗产“潮”起来。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26日 09版)
阅读剩余全文()Tags: